TFC 臺北婦產科 生殖中心 副院長 何彥秉醫師
上集說到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核心就是胚胎切片,可以取得部分胚胎細胞。取得細胞後,可以將其中的遺傳資訊分析出來,這些遺傳資訊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染色體數量資訊,第二類是基因正確性資訊,第三類是這些遺傳資訊的排列方式。簡單的作業方式如下圖:
所以藉由這些檢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胚胎是否染色體數量正常,或是有些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貧血是否遺傳到這顆胚胎,提供我們判斷植入時選擇胚胎的依據。
以上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與胚胎遺傳資訊檢查,詳細說起來又是長篇大論,在此不細表,大家知道個架構,就很受用。
接著是本次壓軸,先來欣賞一段影片:
(手機使用者請點選下方網路版)
原本幾天要開的花變成數秒鐘內完成,許多朋友也擅長使用手機或像機拍上一段縮時攝影來記錄大地或天氣對感官的震憾。美則美矣,怎樣讓縮時攝影運用到醫學上呢?縮時攝影對科學或醫學的貢獻,默默地在數十年前就出現在對胚胎的研究上。
1967年法國科學家Jacque Mulnard首次將縮時攝影運用在鼠胚胎的觀察,自成熟卵子受精直到第五天囊胚,做了完整的紀錄,也發現了許多胚胎發育的細節。三十年後,直到1997年,澳洲科學家Payne首次運用縮時攝影技術 在人類受精卵的觀察,2011年西班牙的科學家Meseguer首次發表運用縮時攝影技術所觀察到的胚胎發育細節,做為預測胚胎能否著床的指標。簡單地說,胚胎縮時攝影技術採用每15分鐘記錄一張胚胎攝影的方式,將120小時的觀察縮短到25秒即可判斷五天中胚胎發育的過程,帶來了大量的胚胎訊息可供判斷。之後胚胎縮時攝影技術便開始湛放異彩,許多研究都顯示全時全程的密閉式培養及影像與發育速度的細節的記錄,有助於培養與選擇具有潛力的胚胎。我們看看下面兩張胚胎縮時攝影:
A
B
其中,A影片的胚胎是有懷孕的胚胎,B影片是沒有懷孕的胚胎,雖然最後兩個胚胎在靜止影像上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在動態影像上則可看出明顯差異性。透過3.5代試管嬰兒選胚胎,最終可以達到提高懷孕機會的目的。
第3.5代試管嬰兒縮時攝影技術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由於全時全程的密閉式培養,胚胎所受到的干擾少,環境好,也使胚胎的發育更好,而且不像第二代或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有傷害胚胎的疑慮,這個技術完全是非侵入性的,進行時也不必然要配合其它侵入性試管嬰兒技術,可以只做第一代加胚胎縮時攝影技術。
所以,有人稱胚胎縮時攝影技術為3.5代試管嬰兒技術,並不自成一代,也許有意味著它無侵犯性的特性吧。
最後要附帶一提的是,透過人工智慧(AI)與深層學習(deep learning),3.5代試管嬰兒縮時攝影所留下的大量訊息,將來可能可以成為更有準確度的胚胎品質預測工具。如:利用3.5代試管嬰兒縮時攝影挑選出染色體正常的胚胎。當然,這還有待努力,也許有天會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